各二级学院: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安徽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全国和省职业教育大会要求,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要求,聚焦职业教育“提高质量、提升形象”两大任务,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构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良好生态,全面推进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根据工作安排,决定举办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能力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围绕“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建、以赛促改”总体思路,引导各二级学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切实推进国家教学标准落地,积极探索“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创新实践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持续深化“三教改革”,切实提升教育教学管理能力;持续推进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师德践行能力、专业教学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持续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比赛要求
比赛要求重点考察教学团队(2-4 人)在某门课程部分教学内容中完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达成评价目标、进行反思改进的能力。
1.教学内容。根据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积极对接职业标准(规范)、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拓展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体现产业发展新趋势、新业态、新模式,注重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结合专业特点,做好课程思政的系统设计,有机融入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育人新要求,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实训教学内容应体现真实工作任务、项目及工作流程、过程等。
2.教学设计。依据学校实际使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针对参赛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针对不同生源分类施教、因材施教。合理运用平台、技术、方法和资源等组织教育教学,进行考核与评价,持续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专业(技能)课程鼓励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模块化课程,强化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
3.教学实施。教学实施应注重实效性,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关注师生、生生的深度有效互动,收集教师教、学生学的行为信息,并根据反映出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合理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和优质精品教材,专业(技能)课程应积极引入典型生产案例,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及配套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实训教学应运用虚拟仿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教师规范操作、有效示教,提高学生基于任务(项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评价。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鼓励依托线上平台和软件工具,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与学行为分析。
5.教学反思。教学实施后应充分反思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过程中形成的经验与存在的不足,总结在课程思政、素养教育、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做到设计理念、教学实施与育人成效有机统一。
三、比赛分组
本次比赛共设4个报名组别。五年制高职后二年课程也可参加比赛。
1.思政课程组。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宪法法律等开设的思政课程也可参赛。参赛作品应为思政课程中不少于12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
2.公共基础课程组。参赛作品应为公共基础课程(除思政课程外)中不少于 12 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
3.专业课程一组。参赛作品应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或专业拓展课程中不少于 16 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
4.专业课程二组。参赛作品应为专业核心课程或专业拓展课程中不少于 16 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其中必须包含不少于6 学时的实训教学内容。《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要求的岗位实习项目工作任务也可参赛。
四、参赛作品
教学团队选取某门课程在一个学期中符合要求的教学任务作为参赛作品,完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教学内容要符合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中有关要求,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应突出思想性、注重基础性、体现职业性、反映时代性;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内容应对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教材的选用和使用必须遵照《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和要求。鼓励推荐落实公共基础课程标准、推进1+X 证书制度试点、针对高职扩招生源特点创新教学模式、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且效果好的作品参赛。
五、参赛名额
1.思政课程组、公共基础课程组同一门课程不超过1 件作品,专业课程组(含一组和二组)内同一个专业大类不超过 2 件作品。
2.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程组不少于1个参赛团队;人文教育学院公共基础课程组不少于1个参赛团队,专业课程组不少于1个参赛团队(一组或二组);其他高职二级学院专业课程组不少于2个参赛团队(含一组和二组),专业课程二组作品数量不得低于专业课程一组作品数量的50%;技师学院自愿参赛。
3.2022年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获奖作品不可重复参赛。
六、参赛要求
1.学校教学能力大赛参照《2023年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能力大赛参赛材料及现场决赛有关要求》(附件1)执行。
2.参赛作品应为原创,资料引用应注明出处。如引起知识产权异议和纠纷,责任由参赛者承担。学校比赛组委会统一组织对参赛作品资料公益性共享。比赛采取匿名方式进行,禁止参赛教师进行学校和个人情况介绍。
3.参赛对象应为高职院校教龄2年以上(含,2021年6月以前来校工作)的在职教师,学校正式聘用的企业兼职教师可按要求参加专业(技能)课程组的比赛。每个教学团队由实际承担参赛课程或相关课程教学(含实习指导)任务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结构合理,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取得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师不少于1 人;专业(技能)课程团队“双师型”教师占比50%以上。
4.鼓励国家级和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主持人以及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优秀教师报名参赛。
5.鼓励在本省高职院校范围内跨校联合组建教学团队参赛,本校教师担任团队负责人。除公共基础课程组外,每个教学团队可吸收1 名学校聘用的企业兼职教师作为团队成员参赛。
6.参赛团队需结合参赛课程,提交课程思政教育案例或课堂革命典型案例(至少提交1个)。
七、比赛方法
1.本次比赛由淮南职业技术学院主办、教务处承办,成立学校教学能力大赛组委会。大赛成立专家评审组,成员为校内外专家。参赛选手不进入评审组。
2.大赛组委会将根据课程、专业大类、作品数量等情况综合考虑,划分评审组。各评审组均采取先网络初评后组织决赛的方式进行。网络初评时,评审参赛作品材料,确定入围决赛的作品。决赛时,教学团队介绍教学实施报告、针对抽选教案中的自选内容进行无学生教学展示、回答评委提问。评审参赛作品材料和教学团队现场表现,确定比赛成绩。
3.决赛时间暂定于2023年1月5日、6日,如因疫情等不可抗因素影响,决赛有关安排另行通知。
八、材料报送
1.各二级学院需在2022年11月21日前将加盖公章的《2023年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能力大赛参赛作品报名表》(附件2)、《2023年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能力大赛参赛作品汇总表》(附件3)纸质报教务处,电子表格通过协同办公平台发教务处梁凤迎账户,联系电话:0554-6656613。
2.初赛材料提交时间:2022年12月26日。参赛作品材料(包括视频、教案、教学实施报告、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思政教育案例或课堂革命典型案例等材料)发送至教务处梁凤迎账户。
九、奖项设置
1.评审按照《2022年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能力大评分标准》执行(附件4)。
2.比赛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学校对获奖团队和优秀组织部门给予表彰,其中一等奖为参赛团队数的10%,二等奖为参赛团队数的20%,三等奖为参赛团队数的30%。
附件:1.2023年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能力大赛参赛材料及现场决赛有关要求
2.2023年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能力大赛参赛报名表
3.2023年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能力大赛参赛汇总表
4.2023年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能力大赛评分标准
2022年11月1日